關心學生成長丨關注心理健康
我們的心理是一個運動的狀態,所以心理是相對的、可調節的。衡量我們的心理是否健康或者不健康,是沒有絕對的分界線的,關注心理健康是幫助我們適時的調整好自己。
如何判斷自身是否處在健康的范圍中呢?可以參考以下幾種情況
1.有正確的自我觀念,能了解自我,接納自我,能知曉自我存在的價值
正確地認識自我,承認自我,接受自我,有自知之明。對自己的能力、特長和性格中的優缺點,能做到客觀、恰當地自我評價,既不自傲,又不自卑。能正視現實,生活、學習目標符合實際,不怨天尤人,也不自尋苦惱。對自己的不足或某些缺陷,能正確對待。一個正確的自我認知是解決自身大部分疑惑的根本。
2.樂于學習和生活,能保持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
樂于學習和生活,獲得滿足感,是我們保持積極心態的情緒養料。
3.善于與同學、老師和親友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,樂于交往,尊重友誼
“樂群性”表現為能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穩定的人際關系,在交往中能互相理解尊重,團結互助,擅于與各種類型的人相處。
4.情緒穩定、樂觀,也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,保持良好的心態
雖然因學習、生活中的挫折和,失敗,也會有悲、憂、愁、怒、煩等消極情緒體驗,但不會長期處于消極、悲觀的體驗中,善于適度的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,能隨時排解各種煩惱。
5.能夠保持健全的人格
有正確的人生觀,能以此為中心,把需要、動機、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,樂于生活、學習,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。
6.面對挫折和失敗具有較高的承受力,具有正常的“自我防御機制”
駕馭自己的情緒,以良好的意志力,克服前進中的困難,“自我防御機制”能隨時消除學習或者生活的情緒困擾,使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狀態。
7.熱愛生活、熱愛集體
熱愛生活、熱愛集體,積極的投入到有樂趣的生活中,相信自己的存在對社會和國家有意義,擅于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為社會服務,勇于承擔社會義務。
8.能與現實的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與適應
對我們的環境和生活能保持良好的適應狀態,根據客觀需要主動調整自己的言行,還能主動改變自己,適應社會環境的需要,保持平衡的心態。
當我們發現自己可能存在了一些心理問題,我們該怎么做呢?
首先我們需要坦然面對,我們的心理和身體的健康一樣,在我們的一生中難免會出現這樣的那樣的一點問題。也不要急于自我“診斷”,應當認識心理問題成因的多樣性。
我們可以轉移注意,心理問題往往是你越關注,它似乎越嚴重,轉移自己的注意力,也許那根本不是問題。
調整我們的生活規律,稍微的將自身的生活規律做些調整,會發現自己的生活有了煥然一新的感覺,我們的心理也就有了別樣的感受。
所以認識自己,悅納自己非常重要,能夠幫助我們正確的面對現實的同時,讓我們更好的適應了環境,身心得以“偷閑”。